溝通分析心理學家Eric Berne艾瑞克伯恩,認為婚姻不僅是夫妻兩人的互動,而是四個人的互動。除了夫妻兩人外,另外的兩人到底是誰???
答案是:兩個現在的「成人」,以及兩個依照過去模式做反映的「兒童」。
兩個年青年各自帶了一個對「家」的標準到婚姻生活裡,好丈夫應該怎樣?好太太的標準又是如何?Eric Bern從臨床的經驗也發現一對夫妻他們各自和父母的關係,就是將來他和另一半的關係,也呈現了他希望跟對方建立什麼關係,在婚前可以多觀察另一半在家裡跟父母的互動。有些女方婚前沒在意另一半跟父母的互動方式,結了婚才發現先生對自己說話也很衝(婚前對自己沒有這種情形;但對他的父母會)。這也是因為結婚前2人的關係不明確,像玻璃球一樣,所以他只能小心翼翼,不敢打破;結婚後關係不一樣了,另一半覺得跟你在一起很安全了,就可以把內在的心情毫無顧忌的表達出來,這就是一種「親密關係」;如果在婚姻關係中把他解釋成:結婚前從要小心翼翼的維護玻璃球,到婚後的把對方當成鉛球,仍也不爛、摔也不破,就會讓自己陷入「婚姻是愛情的墳墓」的想法。
夫妻吵架常常要求對方改變,往往把自己跟父母的關係轉移過來,與配偶吵成一團。溝通分析理論認為,吵架也是一種溝通,而溝通是我碰到了某種經驗,我要化解自己的感受,而不是改變別人。非建設性的吵架經常這樣說:「我已經跟你講5遍了,你還是不改!」建設性的吵架不是針對別人,而是說出對方的哪些行為帶給我什麼心情。
艾瑞克伯恩也認為夫妻兩人在婚姻裡不斷要牽手、承諾,要改變、成長。婚姻要成為成長的機會主要的原則是先接納,容許對方可以有背景裡的弱點,接納了以後才有可能改變。
(來源:萬芳國小家長讀書會)
註:艾瑞克.伯恩溝通分析論的內涵
艾瑞克.伯恩(Eric Berne),將人的內在歸納為「父母(Parent)」、「成人(Adult)」、「兒童(Children)」三種,也就是人格的三種自我狀態。簡稱為P-A-C體系。
個人的「父母」性格
是指記錄在腦海裡的一些早期經驗(從出生到五歲前),主要是一個人在童年時代生身父母或代父母的一切言行,(正向或負向的),小孩子都地記錄到自己人格的「父母」之中,就好像錄音帶一樣。這些都是永久性的紀錄沒有人可以洗掉,在往後的人生中隨時可以重播。每個人的早期經驗不同,所以「父母」亦不同。
個人的「兒童」性格
個人除了把外在早期經驗記入「父母」之外,同時也進行「小孩自己對所見所聞的反應就是「感覺」。這些「感覺」有正向的,也有負向的一面。正向的感覺包括許多肯定的資料:創造力、好奇心、渴望去嘗試、探索等;負向的一面則是無能、受挫、缺乏字詞表達真正的意思、憤怒、被遺棄等等。
個人的「成人」性格
當孩子約十個月大時,他開始探索環境的事物,發現自己能靠理解和思考做一些事,這種自我實現就是「成人」的開端。小孩也從生活中一些「父母」的教導概念、「兒童」的「感覺概念」逐漸發展出「成人」的「思考概念」。
每個人都有三種自我狀態:「父母」、「成人」、「兒童」。當你的行為、思考和你觀察中的父母一樣時,表示你正處於「父母」的狀態;當你在討論目前的事情、收集資料、觀察現象及客觀評量時,表示你正處於「成人」的狀態中;當你感受和表現童年的一些行為時,表示你正處於「兒童」的自我狀態中。
留言列表